銅鼓林業:生態與經濟齊飛

江橋竹木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環保竹鍵盤供不應求,前來公司洽談業務的客商一撥接一撥;以小果園、小藥材園、小養殖園、小竹園、小茶園為主的“五小園”庭院經濟蓬勃發展,面積達3.85萬畝,其中10戶示范戶戶平年收入達3.5萬元;以天柱峰、九龍湖、銅鼓石、萬笏朝天、大蓮山、七重山、一線天等自然景觀為主的綠色旅游線路已經形成,游客紛至沓來……近年來,位于贛西北邊陲的南方重點林業縣銅鼓,圍繞林業強縣的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并以林改為契機,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產業發展促林改深化,形成了“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增值為目的”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呈現出“改革與發展并舉,生態與經濟齊飛”的喜人景象。
明晰產權,優化林業產業發展環境
銅鼓縣是全國100個生態治理示范縣之一,全縣國土面積232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08萬畝,占89.7%,人均山林面積15畝。林業不僅是銅鼓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更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長期以來,由于林業產權不清,經營機制不活,林農負擔較重,嚴重制約了該縣的經濟發展和林農增收。
2004年8月,該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大力實施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明確“五個確保”改革目標:確保林農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落實;確保林農負擔明顯減輕;確保林區鄉村組織和林業部門正常運轉;確保森林資源總量增長和生態狀況改善;確保林區社會穩定。
為確保林改順利推進,該縣堅持“三級書記”抓林改,縣、鄉、村三級均成立了以黨組織書記任組長的林改工作領導小組,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各級干部廣泛參與。同時,層層動員,講明政策,使林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形成了全社會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濃厚氛圍。在此基礎上,堅持執行“兩取消、兩調整、一規范”政策(從2004年9月1日起,取消木竹農林特產稅和縣、鄉、村出臺的所有木竹收費項目;育林基金按計費基價的20%征收,森林植物檢疫費按木材每立方米2元、毛竹每根0.02元征收;自產自銷的原木、原竹依法免征增值稅,暫免征收所得稅),制定木竹最低收購價;強化林政管理,穩定林區秩序;加強森林資源防控體系建設,組建了以縣林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為中心,鄉鎮林業工作站、林辦與村專職防林員相結合的防控體系;加強了“三防”(防火、防盜、防治森林病蟲害)體系建設,在全縣27個村組建了林業“三防”協會;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林業產權交易中心———銅鼓縣林業產權交易中心,組建了森林資源評估中心、林權登記管理中心;建立并完善了林權抵押貸款和森林火災保險制度,對生態公益林實行政策性火災保險,商品林火災保險由財政補貼20%。多措并舉,使該縣林改實現了“林區穩定,林業發展,林農增收”的目標,呈現出“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良好局面,全縣林農年人平增收520元。
探索機制,夯實林業產業發展基礎
林業的特點是周期長,需要適度規模經營。林改后,山林分給了林農,全縣208萬畝山林被分作7.9萬宗,平均每宗26畝,除國有林場的面積較大外,農戶的大的一宗幾十畝,小的一宗才幾分地。這些林地由于過于分散,偏遠地方很難得到開發,造成遠山資源得不到開發,近水近路的則過度開發。如何引導林農因地制宜走聯合經營之路,不斷擴大適度規模經營,解決好一家一戶想做而做不成、想辦而辦不了的事,成為該縣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調研摸索中,該縣探索出四種林業經營新模式,以加快森林資源培育。第一種是股份合作制經營。林農以山作股加入公司,實行股份經營,走“公司+林農”的興林之路。如溫泉鎮新開村村民自愿出讓4.6萬畝山林51%的股份,由深圳一公司投資2000萬元控股,統一經營,組建群生林場,今年造林2000畝,改造毛竹林6000畝。第二種是由專業戶統一經營,利潤分紅。如三都鎮黃田村大洲組,該組有農戶15戶,3000余畝山林。為解決“山少不能致富,離山又怕失權”的問題,該組將3000余畝山林統一交由9戶農戶經營,成立了一個民營林場,對山林進行改造,實行“勞動進工資、收益分紅利”,同時還將50余畝水田承包給3戶農戶集中耕作,剩余的農戶或進廠務工或外出打工。全組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和諧局面,2008年人均收入達5000多元。第三種是聯合經營。引導林農走自愿合作經營的路子。目前,全縣已有萬畝以上私有林大戶3戶,千畝以上26戶,百畝以上98戶。第四種是經濟合作組織經營,成立行業協會和經濟理事會等經濟合作組織。如排埠鎮三溪村23戶林農將2000多畝毛竹林統一交給理事會經營,取得良好效果。
與此同時,該縣還通過制定扶助政策、整合造林項目、完善配套機制等措施,激發全社會造林積極性,使“要我造林”轉變為“我要造林”。2008年,全縣共調配各類造林綠化苗木1283.41萬株,完成造林綠化5.28萬畝,占省林業廳下達計劃的153%。目前,全縣人均擁有森林蓄積64.19立方米,是全省人均5.34立方米的12倍。
調整結構,搭建林業可持續發展平臺
林改的實施,使銅鼓縣的林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林業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林區山更青了、水更綠了,林農的錢袋子更鼓了。
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縣,要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科學開發林業資源外,更重要的還是減少對林業的依賴,減少林業收入在林農收入中的比重。該縣的決策者在全縣林業資源得到不斷開發的同時逐漸認識到這一點。
思路決定出路。結合實際,該縣致力調整林區經濟結構,努力探索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新路子。一是大力發展“五小園”庭院經濟。充分利用山林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的特點和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新農村建設要求,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家庭建果園”的思路,要求每戶家庭用1~3年的時間,培育起一個林業以外的主導產業,使之成為山區林農增收創收的新渠道。目前,全縣已建立“五小園”2200多個。二是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走“有機興農、精品富民”的山區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充分利用山區生態環境、水土和大氣污染小等優勢,大力發展“優質、安全、無公害”的生態有機農產品,打好有機農產品品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目前,全縣已發展中藥材、茶葉、牛羊、果木等特種養殖基地160多個。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有機綠色食品加工業。充分發揮“天然氧吧”、“紅色福地”優勢,積極策應南昌、長沙、武漢等周邊大中城市居民休閑游、觀光游的需求,在縣城郊區建設了數十家“朝吸氧離子,夜聽蛙鳴聲;前有魚塘垂釣,后有林果采摘”的農家小院。同時,引進了佰泰、微笑等綠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林副產品基地規模化發展,全縣林農來自林副產品的收入年人平達500元。四是做強做優木竹加工企業。目前,全縣有林產工業企業100余家,其中木材加工企業70余家,毛竹加工企業30余家,年加工木材12萬余立方米、毛竹400萬根。形成了以竹木膠合板、細木工板為主的竹木人造板加工線,以竹地板、木地板為主的地板加工線,以木玩具為主的工藝品生產線,以家具為主的生活用品生產線,年生產總值達3億元。其中,“定江”竹地板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產品遠銷歐美、中東等地。江橋竹木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竹鍵盤獲得四項國家發明專利,毛竹利用率從3根生產1平方米竹地板、價值100元/平方米,上升為每根生產5個竹鍵盤、每個竹鍵盤價值180元。
目前,全縣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醫藥化工、水電能源、竹木建材為主體,綠色食品、生態旅游為梯隊的特色產業集群,打破了以前山區農民、企業、財政都靠木竹生存的單一經濟格局。
依托林業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減少對林業的依賴,做好林業產業化這篇文章,銅鼓林業生態與經濟齊飛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網友評論:
熱門評論
